基地本年度暑期调研活动圆满
秋风清,秋月明
神农创耒,水足丰年
百年潮已起,青春起而行
金秋九月
基地暑期实践活动
从传承农具到科技支农
已落下帷幕
而我们传承农耕文明的征途仍在前行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彰显青年时代担当
2021年7月,基地结合东洞庭湖区地域特色及学院专业特色,经过认真筹划、严格选拔组建队伍。一套方案指引实践方向,两支队伍深入基层农村,三项成果凝聚青年力量。党员队伍架起历史与文化的桥梁,调研服务队伍搜寻传统记忆,保护历史遗产。本团队以机械专业知识为保障,开展传统农具测绘与调研,以基地所在地的东洞庭湖地域特色为文化接入,利用SolidWorks、CAD等软件绘制农具三维模型,后通过3D打印技术、机械加工、手工制作等方式还原传统农具,旨在传承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基础上让科技与历史相结合。
“三步走”策略,稳扎稳打,助力传承
(一)一步走:保留农具,传承农耕
团队于7月13日-7月16日在双江村、五星村、双林村、转步村、苏团村等地开展传统农具测绘工作,深入农户1600余家,利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软尺等工具对传统农具进行数据测量,并多视角拍照存档,了解其发展历程和背后历史故事,保留传统农具的记忆,为后续农具图集绘制工作打好基础。此外,团队前往向均故居和耒阳县农耕文化博物馆了解传统农具的结构特点和历史文化,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气息。
(二)两步走:科技拾遗,绘制图集
技术组组员根据下乡组记录的农具数据、结构草图和拍摄的农具实物图,结合机械专业知识,利用Solidworks、CAD等专业制图软件绘制传统农具二维和三维图结构图;文字编写组根据生产功能、使用地区、零件数据、结构特点等各方面编写文字资料,最终综合整理汇总成《东洞庭湖区传统农具图集》,图集被岳阳市博物馆收藏。
(三)三步走:实物还原,举办展览
团队复刻组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校内工厂手工还原木制传统农具,并且与湖南理工学院3D打印工作室合作,将传统农具按比例缩小还原,制作3D打印农具模型,成员们在复刻中感悟农耕文化的魅力,切实地保护了传统农具,为传承农耕文化贡献力量。团队在湖理校园举办传统农具展览,以此宣传弘扬传统农耕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农具的发展历程、结构特点。同时,团队在双江村设立传统农具博物馆,并配套相应的农具图解和文字介绍,让传统农具在双江村这片厚植农耕文化之地迸发新的活力。
团队与岳阳市博物馆合作,在馆内设立传统农具专栏,开展长期的传统农具讲解介绍工作,面向广大群众进一步推广东洞庭湖区农耕文化。
落实青年担当,实践硕果累累
团队深入双江村、合意村、蔺家山村、金水村、陆家殿村、金花桥村、高桥村等14个东洞庭湖区农村,走访农户共1600余家,实地参观调研耒阳县农耕文化博物馆及向均故居,共计收集了106件历史农耕器具的资料,测得农具关键数据1598条,拍摄农具实物图1088张及活动视频52支。
技术组挑选典型传统农具,利用SolidWorks、CAD等专业软件绘制传统农具三维结构图共计163张,编写组汇编传统农具文字资料共计12273字,综合制作了《东洞庭湖区传统农具图集》。图集系统整理了风车、手摇纺车、龙骨水车、钉耙、木钻、铡刀等17件典型传统农具,介绍了农具的详细结构、零件数据、使用时期、尺寸大小等具体内容,真正地将传统农具保存工作落到实处。图集被岳阳市博物馆收藏。
目前,团队通过木工制作还原了8件木质传统农具,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传统农具舂米、手摇纺车、耕耙实物模型3件;团队与双江村村委会达成合作协议,将于今年12月份在双江村设立传统农具博物馆;与岳阳市博物馆开设传统农具主题合作专栏,多方式并行宣扬传统农耕器具所蕴含的智慧和其背后的古老文化。
团队在实践期间,发布宣传稿件共计39篇,其中包括中青校园稿件3篇,新华网报导1篇,中国大学生网稿件15篇,校级公众号推文2篇,学院公众号专题推文11篇,学院微博7篇,总浏览量达12600余次。此外,宣传组制作了2支三下乡宣传视频,点击量高达2187次。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苦乐交织、收获满满,团队成员将收获感悟化为笔下文字,写下实践心得报告59篇,工作日记34篇,共计74000余字,其中15篇优秀心得投稿被中国大学生网选中刊登。成员们在实践期间,不畏酷暑,辛勤付出,贡献了青年力量,彰显了青年担当,使得青春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新时代的新农村蓬勃生长,成员们不仅收获了村民和村委会的高度肯定,还得到了成长、历练。
线上线下齐开花,图片文章展真佳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保障,而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尤其是在当下,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且正在为实现乡村振兴而接续奋斗的背景下,农耕文化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中华文明耕植于农耕文化,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整个团队及成员自身来说,是一次深入农村、亲身体验、引发思考、积累经验的有益锻炼,更让广大民众从农耕文化中汲取无限的智慧和智力支持。越是民族的,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越是永恒的。
让真知出于实践,让青春扎根田野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到人民群众的沃土中去
追寻文化之根,献身美丽乡村
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