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基地团队成员前往耒阳市农耕博物馆探索学习农耕文化

发布日期:2022-08-01    浏览次数:

基地团队成员前往耒阳市农耕博物馆探索学习农耕文化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千百年前的人民正如唐代诗人张碧诗中所描写的一般,家家户户依靠着农耕生活。农耕文化也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穿越历史,历经朝代风云变幻却能代代流传,而在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团队的隶属小组来到了耒阳市农耕博物馆探索学习农耕文化。


进入博物馆内部,左转便是一座神农的雕像。神农,即炎帝,又称神农氏,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地皇"等,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

博物馆内开放三个展厅供游客展览,主题分别是:“神农创耒”与农耕文化陈列、耒阳传统民间茶油制作作坊、稻谷成熟后的加工工具。

“神农创耒”与农耕文化陈列

第一个展厅存有气势恢宏的“千耒墙”,形态逼真的“神农创耒泥塑”,做工别致的“耒阳民居”,珍稀少见的古代农具和部分少数民族的特色农具,也陈列着在耒阳市出土和收藏的历代文物,例如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锛、刀、铲等,春秋时期的铲、锸、削等,同时在展厅中央还摆放着博物馆向农户征集的近代农机,包括耒阳第一台耕整机,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通过质监部门正式鉴定的耕整机——湘耒-3型水田耕整机。


展厅内不只有农具和农机的陈列,同时还讲述了耒耜文明以及耒阳的历史演变过程,耒阳整地农具的千年故事,稻田专用农具,机械农具取代传统农具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文明故土耒阳农业进化的过程,帮助游客更好的了解农具背后的故事。


耒阳传统民间茶油制作作坊

该展厅内存有传统民间茶油制作作坊的各类工具,也收集了农户们在日常劳作时用到的简单农具以及至今也在使用的一些农具,包括:大编篮、蓑衣、淤船、划秧器等,虽然这些农具比较简单,但却凝结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古代农耕文化的结晶,也正是因为这些农具的简单实惠,至今的农户家中仍可以时常看到这些农具。


稻谷成熟后的加工工具

第三展厅与前两个展厅有所不同,不再是简单地陈列,游客可亲自尝试车水、榨油、纺纱、织布、推谷、磨粉等趣味劳动,里面的风车,打谷机等按实物一比一等比例制造了样品供游客体验,墙上也贴有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让游客可以迅速了解并切身体验使用农具进行劳作。



团队成员(刘星语)心声:

从博物馆回家的路上我开始回忆本次博物馆的收获,了解了耒阳的历史和耒耜文化,见识了平时从未见过的农具,也尝试了使用这些农具,确实是收获颇丰。但是在这次学习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博物馆内几乎没有什么人,听保安叔叔说平时基本上没什么人来,所以灯都是关着的,等有人来了才会开一会,我心中感到一丝落寞,作为一个耒阳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可以要求自己多去了解农耕文化,去了解我们耒阳人自己的文化,但我不能去要求每一个人,可我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我们的传统农耕文化逐渐凋零,我必须得做点什么。

恰好我们现在正处于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不正是宣传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明的最好时机吗?于是我主动报名,带上纸笔和尺回了老家,配合团队完成工作,扛起一份传承传统的责任,开展我的测量工作。


我的暑期三下乡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在本次活动里我通过探索博物馆,测量农具,拍摄视频等工作填补了农耕文化方面知识的空缺,但现在科技发达,我们距离从前那个只靠农耕生存的时代已经很远了,这些从前的传统农具似乎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它们在为人民劳动了数十年以后被收到仓库、储物间内蒙上了灰尘,而我们在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将他们重新擦拭干净,才发现在那一层厚厚灰尘下面,仍看得见从前人民的智慧光彩,或许这就是活动的意义:传承农耕文化,焕发时代光彩。